你想要當什麼樣的媽媽?
一轉眼,我已經在挪威當了五年的台灣媽媽。挪威和台灣的親子關係真的非常不一樣,不只是從我們自己當父母的角色,也從看著北極熊拔拔和他爸媽的相處模式,與我自己和爸媽相處模式的差異。北極熊拔拔說,他從十五歲搬出去自己住後,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像是朋友,會聊天,會討論,但對彼此的生活方式並不會過多干涉;而我的爸媽,即使我已經長大成人,依然把我當小孩一樣,對我的關心和牽掛絲毫未減。即使遠在他鄉,爸媽還是擔心我沒穿暖,沒吃飽...
上星期,十年級的小熊姐姐參加了她學校的畢業旅行,她的班上選擇去波蘭。雖然她之前跟我們去過其它國家,但這是她第一次自己和班上同學一起出國,去到一個全新的國家。記得去參加學校辦的行前說明會時,老師首先介紹了行程和住宿安排,然後就跟全部的家長說這五天他們會好好地照顧孩子們,所以雖然孩子們都會帶手機,但希望家長不要跟孩子們聯絡,孩子們也不會主動跟家長聯絡,讓他們學習獨立。其實這個部份小熊姐姐說老師早在課堂上提到這獨立自主的五天,當時所有的同學們聽到後都興奮地拍手叫好,期待能有五天沒有爸媽在旁邊管的自由時光。
當父母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,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,一句原本出於關心的話,很容易被孩子理解成嘮叨。曾經依賴我們,跟前跟後的小孩,突然比較想要跟自己同齡的朋友在一起,這時父母也只能把自己的心鍛鍊得強大一點,不然很容易聽到內心像玻璃心碎的聲音。
你想要當什麼樣的媽媽?
每一位媽媽的心中,都有無數對孩子的期待與牽掛。當媽媽,是一條充滿愛與挑戰的旅程。在孩子剛出生時,我是個「拿著放大鏡的媽媽」,可能因為初為人母的不安與缺乏經驗,我不想錯過任何細節,緊迫盯人地檢視孩子的每個動作。當時,我總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,提前為他們規劃好一切,避免他們有跌倒的機會,但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們害怕犯錯,不敢邁出自己的步伐。
後來我試著當一個「放風箏的媽媽」,學著讓孩子們去飛翔。當然我也會擔心放手後,孩子們會迷失方向,所以還需要偶爾拉緊風箏的線,引導他們飛向晴朗的天空。要平衡收和放的力度並不容易,只能慢慢地摸索,穩住了,再放出更多的線。
在挪威,親子關係更重視個體的獨立性,父母不會直接干預孩子們的選擇,讓孩子們自由地探索,允許他們在錯誤中學習,但是也會明白地讓他們知道,媽媽就像「燈塔」一樣,永遠都會在那裹,安靜地發出亮光,讓孩子們迷失的時候只要找到燈塔,就可以找到方向。
其實,沒有哪一種媽媽是"最完美"的。每一種育兒風格背後,都藏著深沉的母愛與期待。最重要的是,無論是哪一種方式,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力量,懂得無論身處何方,媽媽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。
認真的媽媽們,妳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生命旅程中怎樣的存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