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肌少症?
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,許多長輩會面臨肌少症的問題。簡單來說,肌少症就是身體的肌肉量和力量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,影響行動力,甚至可能導致跌倒、失能或其他健康問題。即使是保持活躍的人,仍然可能因老化而出現肌少症。但是不只年長者需要關心肌少症,久坐不動、運動不足的人,也有可能面臨這個問題!
肌少症的成因有哪些?
肌少症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多方面影響的結果,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:
- 年齡增長:身體的神經與肌肉會隨著年紀變化,導致肌纖維減少,肌肉力量變弱。
- 荷爾蒙變化:生長激素、睪固酮、雌激素等激素減少,影響蛋白質的合成與肌肉維持。
- 維生素 D 不足:維生素 D 在肌肉合成上扮演重要角色,缺乏時可能影響肌肉功能。
- 慢性發炎:體內的發炎因子增加,會加速肌肉流失。
- 營養不均衡:攝取不足的蛋白質或能量,會讓肌肉無法維持或增長。
- 缺乏運動:長期不活動或臥床,會讓肌肉量快速流失。
- 粒線體功能退化: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,當它功能變差,肌肉的能量代謝也會受到影響。
誰最容易罹患肌少症?
肌少症會影響男性與女性,但由於荷爾蒙的不同,男性的肌肉流失速度通常比女性更快。雖然肌少症多見於老年人,但其實從30歲開始,肌肉量就會每10年減少約3-8%,隨著年齡增長,流失速度會加快。
肌少症的症狀
雖然在家不容易精確測量肌肉流失,但如果有以下的症狀,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前兆,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。
- 逐漸感到無力
- 無法維持平衡
- 站立或行走困難
- 提不動以前輕鬆能拿起的物品
- 爬樓梯變困難
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?
歐洲老年醫學聯盟(EWGSOP)提出了三個簡單的檢測標準:
- 握力測試:男性低於 27kg、女性低於 16kg 代表肌肉力量較弱。
- 肌肉量測試: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,若數值過低可能有風險。
- 行走速度測試:如果走路速度低於 0.8 m/sec,代表肌肉功能下降。
該怎麼預防肌少症?
- 攝取足夠蛋白質:建議健康長者每天攝取 1.2–1.5g/kg 體重的蛋白質(例如魚、蛋、肉、豆類等)。
- 補充 Omega-3:透過魚類(如鮭魚、鯖魚)或魚油補充品來攝取。
- 規律運動:結合阻力訓練(如深蹲、舉重)與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,能有效增強肌力。
- 避免久坐不動:每天至少動一動、伸展、散步,讓肌肉保持活力。
- 維持均衡飲食: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堅果,補充維生素 D 來幫助肌肉健康。
相關知識
北極熊媽媽的話